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5章 灵寂归引3 (1 / 2)
灵寂归引3
廖小银首先表示要跟他留在这里。但是苏瑾、叶臣风、郦若乾、蔡少陵等几名龙行组的人,以及欧阳清、向剑波、朱子茂三名考古队的人却着急要回去了。毕竟大家来这里的时间太久了,一方面要向上面的人及时交待,另一方面家里的亲人肯定也等急了。不过大家都还是留了一天,然后才离开。
萧桐心里多多少少有一些难舍,可是随即一笑便没有太放在心上了,毕竟他现在达到了元婴期,对这种离离合合的事看得已经淡了许多。
萧桐虽然现在的修为不在薛天诸之下,但给别人传授修真的经验却远远没有薛天诸那么丰富,再说现在的“徒弟”是萧正山,再怎么说萧桐都有些不好意思当他的老师。所以薛天诸便肩负起向萧正山传授修真的责任,他们二人之间本来就交情深厚,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更是相谈甚欢,一天都很少能看到两人从屋内出来。
玄天门的日常事务便全由付连城负责,他为人干练,将大大小小的事处理得有条不紊。风雷堂、紫雨堂、闪电堂各堂的弟子也是心服口服,没有半点的怨怼和不服气。
付连城还将那些捉来的山民都放了回去,有病的先医病,有伤的先治伤,每个山民临走时还发了一笔数目可观的抚恤赔偿金。这一点就连萧桐也是对付连城十分佩服。在不长的时间内,玄天门已经气象一新,迥非以前所能比。
萧桐则利用这段时间,开始认真地修炼起来。自从他来到玄天门,无日不起风浪,无处不见凶险,虽然让他无意中达到了元婴期,可是对他来说还是惊愕大于欢喜,他对元婴期的认识差不多还停留在以前的认识上。更让他有些惭愧的是,他对通天玉简上面的东西知道得也不多,唯一引以自傲的是自己在炼器方面有了一个突破。
他首先决定系统地学习一下元婴期的各项修真术。他很清楚地便从通天玉简中找到了相关的内容。综
合来说,元婴期的修真术最让他感兴趣的有三大块。
第一是瞬移术。这种修真术可以让他在瞬间消失无踪,遁去无影。比起以前使用的什么御行术要厉害得太多了。
第二是搜神术。这种修真术是在感应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感应术在灵力达到元婴期时所感应搜察的范围也局限在方圆三四里,并且一遇到禁制术和隔绝术便不能发挥什么挥力了,但是搜神术却大不一样,它搜察的范围不仅可以扩展到方圆十几里以外,更让人高兴的是它可以穿破一些厉害的禁制隔绝术。
第三是掌心雷。掌心雷既不同于灵力光束和能量球,也不同于三昧真火和灵力结印。像之前偃修明所施展的紫焰黑龙说起来也只是属于灵力结印的一种,它是以一种结印的手法将灵力催动变化出来,气势虽然惊人,但威力却是有限,并且这种灵力结印既耗时间又耗灵力,对付那些真正的修真高手作用根本不大。修真术越到后面,便越显简单。“化繁为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得都是这个道理,真正
的最高境界是天然自然的,绝不是靠华丽和变化硬撑出来的。而掌心雷显然就是返朴归真,化繁为简的最好体现。它只是单以灵力打出来一道灵力雷光,可是这道雷光劲洁明快,威力惊人,绝不是一时半会可以修炼而成的。瞬移术和搜神术这两项修真术萧桐只花了几天的功夫便可以控制自如了,可是他修炼了掌心雷花了十几天的时间方才勉勉强强算合格。
除了以上的三项修真术之处,萧桐对其它的一些法门也认真学习和了解了一下。譬如像变容术和炼器术。这两项法术他之前使用过一两次,可是总体来说都还没有达到他理想中的境界,变容术倒好弄一些,只要自己勤加苦练,在变容术的时候然后再多多注意一些细节就好了。但是炼器术就不那么简单了,它既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两者缺一不可,另外它更要求有上等品质的材料。好铁打好刀,好钢出宝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萧桐除了修炼那些修真术之外,他还将兴趣放到涉猎修真知识上面。除了通天玉简上面的
知识之外,他还来到薛天诸的书房内,大量地里面的修真书藉。这种体验对他来说无疑是十分需要的,毕竟他修真的时间十分短,以前都是囫囵吞枣和填鸭式的,现在这样慢学细读更有利于他融汇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独自的见解,这样也有利于他日后建构起一套独立于其它门派的修真理论系统。这就好比以前他只是一个小学生,现在他正慢慢蜕变为一名大学生,并慢慢向研究生和教授方面靠拢。(哈哈,说的不用这样夸张吧)
经过这段时间的,他还对修真界中常说的天劫雷火有了一定的认识。他深深地意识到,当修真者修炼到出窍期以后,就会遇到天劫,天劫反应出来就是所谓的天劫雷火。天劫雷火是对所有修真者最大的考验,毕间修真飞升是逆天而为的事,修真的境界越高就越对整个天地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那些真正通过天劫雷火考验的修真者才能继续停留在天地之间,不然的话整个天地也必定早就不存在了。天劫就像一个人的宿命一样,既是不可改变的,又是可以改变的
,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敢与天斗与地争的勇气和决心。逃出天劫永世长生,逃不出天劫灰飞烟灭,世间一切皆有法则可循,修真者也不能例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