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40章 入海 (2 / 4)
船只先是向东北行驶,又拐向西北,进入了渤海,最终抵达了关宁郡的临榆港。
本来,渤海北岸的最大港口是内河港滦州,但五年前四野入关,将这处临榆港作为了输送补给和人员的重要基地,又修建了铁路一路通向燕京,临榆港的区位优势就开始显现。相比每年冬季就水量锐减乃至封冻的滦河航道,临榆港周边没有大河,海水浓度高,冰期很短,对于船舶停靠来说要方便得多。此外,临榆港还处在连接河北与辽宁的陆路通道上,随着铁路的铺展,地位愈加重要。
现在入了冬,滦河航道停歇,更多的船只选择停靠临榆港,港中反而比往日还更繁忙了。移民船在港外等了好一会儿,才最终停泊进去。
临榆港大部分设施都是新建的,风格与黄岛港类似,钢铁众多,高耸的灯塔放着明亮的光。但是,由于纬度更北,此地气温也比黄岛和江南都要低上许多,移民们刚被放下来,就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这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给他们这么厚的棉衣——其实,这离真正的寒冷还差得远呢。
港西有榆关关城,当初元国为了驻军修建了不少屋舍,而现在又没那么多军人进驻,就空出了不少,现在就正好用来安置移民。
他们在关城中住了七日,有吃有住。不过与之前在浦东干住着不干活不同,白日里他们被拉出去进行“军训”,由关城里的士兵呼喊着,排成行列、死死站着,又喊着号子走来走去。不但男人们这般操练,女人们也由一批女兵带着,练着同样的内容。
这让他们一部人心中产生了怀疑,自己这不是被骗过来充军了吧?但每日都能吃饱,经常还能见到鱼腥油花,又让他们坚持了下来——即使真充军了,只要能吃上饭,也是条出路。
校场旁边,秦四娘和一批有孩子的女性移民得到了优待,可以分成三批,轮流来到场边的“幼儿园”照看孩子。她刚刚就是在队伍中直挺挺站了半天,甚至在冬日中出了汗,然后就被替换了下来,来到了幼儿园里。院内孩子们又分成了两拨,不会走路的安排在屋内躺着,而能走能跳的则在外面的院子里没心没肺地打闹着。
秦四娘进了屋内,找到了儿子,抱在怀里哄了一会儿,又透过贵重的玻璃窗看到外面玩耍的其它孩童,感觉疲惫一扫而空。
“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
可惜,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七日。
待到12月12日,移民们便被叫出了屋舍,在校场上列队——经过七日的训练,虽然仍笨手笨脚的,但他们排队行进起来已经比一个月前顺畅多了——然后就离开了关城,来到了东侧的火车站中。
所谓火车站,实际上就是数条铁轨、一道月台和一片篷子,一台蒸汽机车连着一长串车厢正停在月台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