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禹王九鼎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章 禹王九鼎 (3 / 4)
        《殷墟书契考释》其实相当于一本龟甲文词典,当中对数千龟甲文词组进行了定义,冷羽发现,玉简上所刻的篆体文字,还当真都能从《殷墟书契考释》中找到。

        他足足比照查询了三四个时辰,从晌午直至天黑,终于将整卷玉简的内容大致弄明白,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玉简上记载的,竟然是关于传说中的禹王九鼎!

        有关禹王九鼎的传说,史书便有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

        见。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从此,九鼎便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得九鼎者得天下。

        秦灭六国后,九鼎不知所踪,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曾派人潜水打捞,但徒劳无功。

        玉简上记载的,便正是关于禹王九鼎的线索。

        根据玉简记载,周显王姬扁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发展到高潮,周王朝已逐渐失去对诸侯各国的控制,秦、楚等大国甚至兴师到周王城洛邑索取象征着天下权力的九鼎,周显王担心九鼎被诸侯夺走,便命人将九鼎藏在了三泉之下的幽城。

        而在这玉简最后,还有这么一段奇怪的话:

        “禹王承天命铸九鼎,九鼎汇九龙脉气,融阴阳之道,化天地六合,若重现黄道,恐见冥日。予一人深感惶恐,惟有将之藏于三泉之下,幽城禁地。”

        看完玉简所记载的内容,冷羽明白过来,这卷玉简并非出自于夏商时期,而是命人藏纳禹王九鼎的周显王命人所刻。

        在周显王时期,龟甲古文应该尚未失传,但世间懂得这种上古文字的人,肯定不多。于是周显王故意让人用极其古老的龟甲文刻制了玉简,显然是为了防止有人知晓九鼎的下落。

        后来,秦始皇得到了玉简,但彼时古老的龟甲文已经被彻底边缘化,懂得龟甲文的人极少,研究玉简的人便将三泉之下的幽城理解成了泗水彭城,于是,秦始皇命人前往泗水彭城打捞,自然是徒劳无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