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混过的日子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些年,我们一起混过的日子 (1 / 4)
        那些年,我们一起混过的日子北漂的人,必须有一段混着的时光,那是我们的必修课。

        过完国庆,我辞职了。

        刻意选在卓玛和李总出差的日子去办了离职手续,心怀感激,却不想遇见他们,我耳根软,害怕听到煽情的话又会动摇。但这件事成为后来最后悔的事情之一,无论出于何种理由离开,我都应当和他们好好告别,至少是一次正式的告别。需知,人生除了报亲恩,第二便是知遇之恩,而当时幼稚的我,并没有这样做。

        未找好下家,暂时也没有计划。虽然我并不觉得这个行业里,以我的资历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还是辞职了。

        不必去追究得失,当下觉得是对的,那便是对的。若非要问原因,便是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

        从抵达北京开始便未停歇,疲惫是不甚重要的因素,更在意的是,我想了很久,确定自己并不热爱这份工作。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失败,是无法用我最热爱的文字来养活自己,所以才妥协进入电视圈,用我觉得高贵的文字来书写节目串词。热血青年,铮铮傲骨,实际上幼稚得可笑。但就是不愿退让,在节目里开着无趣的玩笑,卑躬屈膝地讨好着嘉宾,每天为收视率提心吊胆。那时还小,觉得这些变成了生活的全部,撑不下去,想逃离。

        因为出了几本还算有口皆碑的书,我有了一个清高的分身,于是世俗的那个自己输给了清高的分身。

        分身无视金钱,只愿文艺地活着。不必笑我,年轻总有各种尝试,所有的醒悟都在多年以后。

        那时安妮宝贝刚搬来北京;韩寒风头正劲,一人独大;郭敬明小荷初露;张悦然还在新加坡念书;蒋方舟初出茅庐,但不如她母亲尚爱兰的名气大。认识了春树和孙睿,常混在一起。春树刚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被称作“新激进分子”,孙睿的《草样年华》卖到断货,师从田壮壮读研是几年后的事;女文青吴虹飞,辞职失恋,自组乐队幸福大街,唱《一只想变成桔子的苹果》;路金波还没有离婚,带美丽的妻子来北京出差,约见我们一干人等吃川菜,末了去酒吧聊天。我很轻松,觉得是另一个世界。

        可以逃避的双重身份。你们是电视人,我不是,我是作家;你们是作家,我不是,我是电视人。有点自欺欺人,但很好,在哪个群体里,都是个了不起的局外人。

        辞职那天,我在公司发呆,在电脑前坐到晚上11点。春树来找我。

        在门口准备离开时,她指着那盆粉红色的蝴蝶兰,说想要。我很为难,这是公司财物,离职也不可带走一分一毫。她依依不舍,说就两支而已。我想了想,突然扯下两支,抓住她的手就往外跑,生怕被人看见。她笑着跟我跑,跑了很远。我们的笑声在北京宁静的夜空中回荡,久不停息。

        就写写字,不工作也挺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