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心灵与身体的交互作用 (1 / 2)
心灵与身体的交互作用究竟是心灵支配身体还是身体支配心灵,人们总是为这个问题而争论不休。哲学家们也早已加入了这一论战,孰是孰非,各执一词。他们自称为唯心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为此争论了成百上千次,但这个问题看起来还是那么棘手,至今悬而难决。或许个体心理学能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思路,因为在个体心理学里,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心灵与身体的日常交互影响。个体——包括心灵与身体——前来寻求帮助,而如果我们的治疗有所偏差,就无法帮助到他们。因此,我们的理论必须植根于实际经验,并能够经受得住实践的考验。我们必须面对这些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而且有最大的动机来寻找正确的切入点。
个体心理学的发现已经消解了许多源于这一问题的对立冲突。它不再仅仅是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问题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心理还是身体都是生命的体现:它们都是生命这一整体中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理解两者在这样一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生命仰赖于行动,仅仅发展身体是不够的,因为行动少不了脑力的调节支配。一株植物可以生根发芽,但它只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无法移动。因此,如果一株植物有头脑,或是任何一种我们所能理解的心智感觉,那都将非常令人吃惊。就算它能够预见未来,这个功能对它来说也是毫无用处的。比如说,一株植物想到“有人要来了,他马上就要踩到我了,我就要被踩断了”,可是它又能怎么办呢?作为植物,它终究无法转身逃开。
然而,一切能够行动的生物都能预见事情的发生,并据此决定行动的方向。这就暗示了他们是有头脑或灵魂的。
知觉你当然是有的,
否则你就不会有行动。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这种预见并指挥行动的能力是心灵的核心机能。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明白心灵是如何支配身体的——它负责为行动设定目标。仅仅是不时地触发随机行动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既然是心灵的职能确定了行动的方向,所以心灵就处于生命的主导地位。反之,身体也会对心灵产生影响,毕竟行动的是身体本身。只有借助于身体的物理能力,不超越它的限制,心灵才能指挥身体行动。举例来说,如果心灵要指挥身体飞上月球,那除非找到一种克服身体局限的技术,否则它注定要失败。
人类的活动比其他任何生物都要多。这不仅是说他们的活动方式更多——这一点从人类手部的复杂动作中可以看出——还在于人类有能力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影响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心灵对于未来的预见能力得到了高度发展,同时人们也表现出明确的目的性,以期通过有目的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我们还能看到,除了阶段性的目标和相应行动之外,在每一个人类个体的行动背后,都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单一行动。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这样一种感觉与人们身处的情境有关,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克服了生命中所有的困难,终于生活在安全与胜利之中。考虑到这样的目标,一切行动和表现都必须协调统一。而为了达成最终的理想目标,心灵也不得不完善成长。
身体也是如此。它也要努力成为一个整体:理想的目标早已深植于胚胎之中,身体在始终为之努力发展。打个比方,假如皮肤破了,身体就会着手修复使其完好如初。然而,身体并非孤军奋战在发掘自身潜能的工作中,心灵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提供帮助。锻炼、训练乃至常规卫生保健的价值都已得到验证。在奔向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这些都是心灵给予身体的帮助。
从生命的最初阶段到最后时光,这种关于生长与发展的合作始终不曾中断。身体和心灵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着合作。心灵如同马达,调动它在身体中所能发掘的一切潜能,使其成为牢不可破的安全堡垒。而在身体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表情和征兆中,我们都能看到心灵目标的印记。一个人在行动,那么行动中总有某种意义。人们转动眼睛,移动舌头,扭动脸上的肌肉,这便是表情,表情自有其意义,而正是心灵赋予表情意义。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探讨心理学——或关于心灵的科学——所要应对的究竟是什么了。心理学的宗旨在于研究个人所有表现的含义,找出他或她的目标,并将这个目标与其他人的进行比较。
在为了达成“安枕无忧”这一最终目标的努力过程中,心灵常常需要将目标具体化,也就是说,弄清楚哪里是“安全”的,如何才能到达。当然,总会有走岔路的时候,但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根本不会有行动。当我移动我的手时,心里一定已经有了一个行动的目的。有时候,心灵选出的方向可能通往灾难,但这只是因为心灵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以为这个方向上有最大的利益。所有心理上的错误都是这种行动方向选择上的错误。安全的目标是人类所共有的追求,只是有的人在寻找它的所在时发生了偏差,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以至于走入歧途。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表现或病征,但却无法理解它背后的含义,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尽可能将其简化为一个单纯的行为。让我们举个例子吧,就说偷窃。所谓偷窃,就是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分析一下这个行为的目的,无外乎是:窃取财物来让某人变得富有,并且因为拥有更多的财产而获取更多的安全感。那么行为的根源就在于贫穷和有所缺失的感受。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找出个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感到有所缺失。最后,我们就能看到,他们是否采用了正当途径来改变环境和克服缺失感。他们是不是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抑或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无需责备他们的最终目标,但或许可以指出他们所走的道路是错误的。
正如在第一章中提到过的,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里,个体就已经奠定了自身心灵统一的基础,并建立起了身体与心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阶段,他们将自己遗传得来的能力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得到的感悟加以消化、处理、调试,以此获得优势。在第五年的最后,个性就已经形成了。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勾勒,对于目标的追寻,他们的行事风格乃至情感倾向都已定型。这些在日后也可能被改变,但前提条件是,他能够摆脱童年时形成的错误观点的桎梏。正如他们之前的思想和行为都与其对于生命意义的诠释相一致,现在,如果他们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统觉,那么之后的思想与行为也会与其对于生命的全新解读相一致。
个体通过感官与所处的环境发生接触并接受刺激。因此,从人们训练自己身体的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环境中接受到怎样的影响,又如何应用他们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留意到人们观察、聆听的方式,了解到能够吸引他们的都是什么,就能对其人有较深的了解。这就是姿态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它们能告诉我们,个体是如何训练自己的感官,又是如何利用它们来选择表达方式的。每个姿势都自有其含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