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序 成就此书的因缘 (2 / 2)
起初,我们将总结出的经验印在卡片上。很快卡片就装不下了,扩充至明信片大小,继而是海报大小,紧接着又变为一系列手册。这本书就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它的背后,是长达十五年的试验与研究。
我们在此呈上的结论,绝非纸上空谈。它们产生的效果如同奇迹。我曾经亲眼见证过这些原则如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
请允许我举例说明。我有一位学员是企业家,管理着三百十四名员工。多年来,他肆无忌惮地责骂员工,从未说过一句感谢或鼓励的话。学习了本书中探讨的种种原则之后,这位管理者的处事哲学有了极大转变,公司面貌也焕然一新,员工变得热情忠诚,充满团队合作精神。他少了三百十四名敌人,多了三百十四个朋友。他自豪地说:“以前在公司里没有一个人向我问好,员工一看到我走过来,都扭头假装没看见。现在我和他们打成一片,连清洁工都直呼我的名字。”
这位企业家的事业蒸蒸日上,生活也更加惬意。更重要的是,他从家庭和工作中找到了更多快乐。
通过运用这一原则,销售人员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增长,曾经将他们拒之门外的企业也成了他们的新客户。管理人员因此得到了更多职责和更高待遇,其中一位管理者汇报说这些待人接物的技巧令他近期加了薪水。另一位管理人员供职于费城天然气公司,参加课程的时候已经六十五岁,因为自己的好强个性和领导不力正面临降职,培训不仅帮助他摆脱了这一危机,还给他带来了升职加薪的机会。
每学期课程结业的宴会上,都会有人特意来告诉我,自从他们的伴侣参加了这门课程后,家庭生活变得愉快多了。
人们对自身的改变带来的影响感到惊喜,视之如奇迹。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我分享这些成果,甚至等不及上课的时候,在周日就提前打来电话汇报。
某节课上讲授的原则令一位学员思绪万千,和同学们讨论至深夜。凌晨三点,人们陆续离去,他却仍在独自思索。他在那一刻幡然醒悟此前犯过的种种错误,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仿佛看到全新世界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以至于激动得一天一夜都无法入眠。
这位学员是因为太过幼稚肤浅,才对新鲜观念全盘接受吗?当然不是。这位学员是一位见多识广的艺术经销商,也是当地的社交名流。他念过两所欧洲大学,熟练掌握三种外语。
在撰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位德国贵族绅士的来信,他的先辈曾在霍亨索伦王朝的军队中担任要职。他在横渡大西洋的轮船上写下了这封信,热情洋溢地分享了运用这些原则的心得。
一位在纽约土生土长、拥有一间大型地毯工厂的富豪评价说,在十四周的培训中,他学到的影响他人的学问比在哈佛四年学到的都多。这说法荒唐可笑吗?无论你怎么想,我只是如实将他的感想转述给你们。这位功成名立、作风保守的哈佛毕业生是在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在纽约的耶鲁俱乐部对六百名听众说出这句感言的。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曾经断言:“和人类所具备的潜能相比,我们仍处于蒙昧之中。人类的身心力量只有极小部分得到了发挥。广义而言,人类个体远未到达极限。人类囿于自身习惯,从未将与生俱来的诸多能力发挥至极致。”
本书的唯一宗旨,即是帮助您挖掘“与生俱来的诸多能力”,唤醒潜能并从中获益。
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约翰&;希本博士曾经说过:“教育,即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您读过本书前三章后,如果并未觉得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有所增进,那么这本书对您而言堪称失败。诚如赫伯特&;斯宾塞所言:“教育的最大目的并非增进知识,而是增进行动。”
这本书,即为一本行动之书。
戴尔&;卡耐基
一九三六年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wap2.xinbiqug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