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4章这个办法好 (2 / 4)
郑百年笑道:“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李将军说的。”
他直接背出了部分李衡的话,包括那个拧螺丝的例子。他也不是很明白,自然不知道李衡是有感而发。
解放后的华夏人才稀缺,就连工人也少的可怜,苏俄支援了工业项目,华夏却苦于没有那么多熟
练工人,至于能通俄语,跟苏俄人交流学习的人就更稀少了。苏俄人也留着一手,并不会手把手的交给你,他们操作几遍,能看懂就看懂,看不懂还要埋怨你笨。
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受支援的时候都是这种情况,操作的时候亮给你看,但只有几次,甚至只有一次,怎么可能指望那么多聪明的熟练技工一下子就学会?更何况那些国家的工人一向很乐观,乐观的认为那样的支援随时都会有。
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是很晚才建国,以前只不过是欧洲强国的殖民地,早就习惯了跪在欧美强国的大树底下乘凉。但华夏人骨子里沉淀着五千年的文明荣耀,岂会因为百年的耻辱消磨就折断了脊梁?
他们宁愿用热血重新浇筑新华夏,用血液和汗水的温度温热这片生养华夏文明的热土,重现辉煌。
华夏人积极的学习近现代科技知识,就是要掌握改变原来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彻底掌控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聪明的华夏人不甘心总是给外国人当学生,想出了一个办法。
每一个苏俄人后边跟着的不是一个学生,而
是好几个,少的也有两三个,苏俄人动作熟练,速度快,一个人记不下操作规程,就好几个人一起记忆。要么一起记完整个过程,事后一起总结,查缺补漏;要么把动作分解,一人记一部分,再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操作流程。
落实到生产也是如此,水平高的可以模仿全过程,水平不足的,就把那些分解的动作落实到更多的工人身上,哪怕三个人干一个人的活,哪怕成本高,却逐步拼起了工业化体系的拼图。
当初华夏人就是靠这样,补平了技工和熟练工人上的劣势,克服了种种困难,啃下了156个援华项目。
现在赵易三人也采取了这个法子,来补平同样的劣势,子弹生产线一台机器所做的动作,可以分解成几个动作让好几个人来完成,一个熟练技工的工作也是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动作,让几个新手机械的重复,尽快熟练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