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9章幼儿园和酸碱厂 (2 / 4)
赵易也需要根据新建立的统计部门的数据来不断调整。
“教育资源最紧张的是幼儿园。”只是他也没想到12月份统计部门给出的第一份教育统计调查
报告中,资源最紧张,让民众反映最多的竟然是幼儿园。
先锋军的人口结构有些特殊,男性多,女性少,青壮多,幼儿少。
一开始的时候,儿童更少,少量儿童也基本上由家人照看。随着儿童的增多,先锋军的幼儿园出现了,但还是紧缺。都没当过孩子他爹的三人显然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过听到具体问题后,接触过后世众多相关信息的三人还是很快有了应对。
“我们得重视起幼儿教育。后世许多宣传中,到了6岁人的大脑基本发育完成,所以在6岁之前是影响人类一生的黄金时期。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那些儿童没法在家庭中受到科学系统的培养,而且随着我们地盘上经济的繁荣,妇女也开始出外做工,他们在家中连基本的照料都难保障,营养更是跟不上。为了保障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做起,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三人碰头会上,赵易反复强调,
“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靠的不是大学,而是基础。从一开始的优生优育,到幼儿教育,越是基础打得牢,以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越稳当。国民素质一点点的改变,终究会在大学塔顶做出突破的。”
“儿童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儿童健康,我们的国家才健康。”被邀请而来的陈鹤琴对赵易三巨头如此支持幼儿教育很是激动。
先锋军的幼儿园中计划把2岁到6岁的儿童都划入其中,同样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内,顺便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一顿免费午餐。
初步统计先锋军华人圈中2到6岁以下的儿童数量约2万人,对先锋军的负担并不大。但对于陈鹤琴来说,这样的投入和支持却是前所有为的。这也是他选择来先锋军这里的一个原因。
随着战争的逼近,他创办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不得不面临着再次搬迁的困窘。赵易听说后,直接出资让他们全部搬来了南塔,那些师范学生也有了实习的地方。
先锋军正在计划建设100所幼儿园,急需大量的幼儿教师。
“这只是合作,等到抗战后,我们还会搬迁回去。”陈鹤琴心中给了自己一个理由,这也是说服师生们的理由。
他们心系华夏,哪怕先锋军政权也是华人,但代替不了每个华夏人心中的根。
赵易也不强求,给足了他们合作的空间。有了合作的名义,先锋军和国内的交流顺利多了,合作的项目也从教育不断延伸到了方方面面。
“致本,你也到先锋军这里来了?”一声爽朗的笑声让侯德榜回过身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