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章 不炒房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23章 不炒房 (1 / 2)
        一场家庭冲突,在任爸的周转回旋下虽然暂时平息,但冲突的诱因并没有彻底解决,在接下来的好几天里,任妈还是时不时地在儿子耳边敲敲边鼓、打打游击,字里话里离不开公务员那三个字,她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任平生能够去机关单位上班,任爸在露了一手后,又恢复了闲云野鹤的乐天做派,成天嘻嘻哈哈的早出晚归,把儿子甩给老婆去伺候。

        虽然任妈没有之前那么激动和难沟通,但母亲偶尔的絮叨还是让任平生不厌其烦,在家里呆着反而受罪,他干脆借着联络朋友的名义,跑出去乱逛。

        当然任平生也不是随便乱逛,他还是有一定目的性的,主要还是去看楼市和房地产的发展情况。

        从1998年国家实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起。文州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全国房地产的焦点所在,既不是一二线城市,也不是风景名胜或历史名城的文州,之所以在房地产上走在全国前列,主要还是依赖文州异常发达的民间经济。

        文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哪里有钱赚,那里就有文州人的影子。改革开放以来,勤劳节俭的文州人靠着做打火机、丝袜等小商品发家致富,大小老板个个手握百万,四处为钱找出路。由于产业本身的限制很难做大做强,文州的大小老板们有了钱后只能投资房产。。这反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那就是炒房。

        此时,中国房地产业和城镇化的趋势渐起,嗅觉灵敏的文州人迅速捕捉商机,从1998年开始涌入文州楼市。短短3年,把文州市房价从2000元/平方米炒到7000元/平方米。但嗅觉灵敏的文州人很快发现,500公里外的汉海市,才是风险更低、空间更高的地产价值洼地。

        汉海市的地产开发商顺水推舟,迅速在文州三大报(《文州晚报》、《文州都市报》、《文州商报》)上猛砸广告,让报社变成了“看房旅行社”,3年间组织文州看房团近百次,次次爆满;《文州晚报》趁势成立购房俱乐部,会员一度超过6000人;汉海房产协会甚至收到市政府领导指示:一定要把文州看房团服务好。

        当时。。几乎所有的售楼处都能传出大同小异的文州炒房团故事。

        他们大都是西装笔挺、面色灰黄、瘦小干瘪的中年人,一口浓重的江浙口音和不修边幅的外形,跟高挑漂亮、穿着时尚的售楼小姐站一起简直自惭形秽,却在人们最初鄙夷的目光中扔下几麻袋现金,几层或几幢地买楼,让所有人在财富面前大惊失色。

        类似的故事越来越多,极富视觉和心理冲击力。人们在惊叹于文州人太有钱的同时,也在飞涨的房价面前失去了任何抵抗力。

        文州炒房团的介入,让汉海市房价迅速飙升,也让文州炒房团的名声响彻全国。

        文州炒房团“攻占”汉海、涵州后,接着开始向全国进军。他们足迹遍及各大中心与省会城市,后来连二线、三线城市也不放过。他们往往大批采购,连片购买,不为居住,只为收租或转手套利,俨然成为操纵楼市的资本大鳄。

        文州人喜欢团队合作,有钱一起赚,大家一起发财,所以能让个人的小钱变成一个团队的大钱,然后一起办大事。通常情况下,炒房团先集中拿下几个楼盘。然后,统一商量出个高价,报到当地的二手房市场挂牌,让人们感觉到房价涨了。而在炒房团内部,又会订立“同盟条约”,谁也不许低价出手,否则会被“清理门户”。由于文州人爱抱团、重信用,价格同盟这招简直战无不胜,足以为抛售房产创造出令人满意的价格空间。

        很快,有人觉得不过瘾,干脆在楼盘边开家地产中介公司,专注炒高自家楼盘。本地人只见房价飙涨,不知内在玄机,时间一长,渐渐也认同了高价。

        来自文州农村的大量小炒家,则以家族或同乡集资参股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史无前例的炒房盛宴当中。他们集中大笔资金,以口头托付的形式委托给牵头人,让他跟随炒房团四处豪买。炒房委托人不仅要懂得观察各个城市的城市规划、政策风险、楼盘地段,还会特别考察当地的二手房市场,估计有无炒作空间、退出机制,绝不做无谓冒险。而一旦看准,便会迅速出手,联手杀价后又联手提价。

        这种集资炒家最看重风险,有时候为了快速获利,甚至会直接转手卖给其他炒家,赚的就是个万无一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