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庐江之行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庐江之行 (2 / 2)
        劝谏灵帝之后,汉灵帝为了要铸造铜人,大幅加征税收,百姓贫苦。6康上表劝谏,被宦官误谗为诽谤圣明的大不敬,幸而御史刘岱仔细研究了表文后,上奏解释,才只以罢官返乡论处。不过之后,朝廷又重新征召了6康,担任议郎。

        此时庐江郡出现盗贼黄穰等人,连结江夏等地的势力,多达十余万,攻陷了四个县。朝廷于是任命6康为庐江太守。6康就任后,赏罚分明,击破了黄穰等,其它残余也纷纷归降。汉灵帝表彰了6康的功绩,封6康之孙6尚为郎中。汉献帝继位后,天下大乱,6康冒险派遣孝廉进贡朝廷,被加封忠义将军,秩达中二千石,已经是九卿级别。

        当时,袁术的割据势力屯重兵在邻郡九江郡的郡治-寿春,袁因为军队缺粮,向6康索要米三万斛。6康认为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袁术大怒,派遣孙策攻打6康,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6康率军队固守,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闻讯皆返庐江,乘夜爬城墙回来帮助守卫。6康一直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他就病逝,时年7o岁。6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朝廷怜悯他守城的气节,拜其子6俊为郎中。

        所以6康绝对算得上是大汉少有的忠臣,不过吴启哲之所以记得6康,还是因为对方有一个了不起的孙辈。

        也就是东吴四英将的6逊,虽然不及周瑜在历史中的光辉,但比起东吴四英将的其他两位,鲁肃和吕蒙可以说是丝毫不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6逊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夷陵之战,这让他一出道就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时期。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guo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愁,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6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6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请大家多多支持,希望大家今后都能来起点订阅,起点才是正版,作者能分到的收益也最多,求订阅,求推荐票,求打赏,求收藏,求书评,谢谢大家,最新书友群83o7o4323)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wap2.xinbiqug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