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9章 (1 / 5)
        吴桃美是粤北一个偏远乡镇的女孩,她爸妈生了四个孩子,她是家中的长女。与许多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农村家庭不同,他父母虽说对儿子更偏爱一些,但对女儿们也并不苛刻,同样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她们抚养成人。

        吴桃美从小非常聪明,读书成绩很好,所以他父母一直咬牙把他供到了高中毕业。七八十年代初的学费并不贵,像小学每学期只收三、四块钱而已。

        但这个年代的中国人普遍不富裕,特别是对农村家庭来说,一年到头也未必能见到多少现钱。许多家庭穷到要用钱时,临时拿几个母鸡刚下的鸡蛋去食品站换个一两毛的现金。

        像吴桃美这样十四五岁的初中毕业,如果不读书而在家务农,已经能当成半个壮劳力来使用了。

        但吴桃美如果去上学,家里只会多一张吃饭的嘴而已。学校的学费虽然便宜,但一年下来的伙食费、住宿费、以及纸、笔、书本、学习资料等杂七杂八的费用,对农村家庭来说同样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所以许多农村家庭就算女儿学习出色,也会让她早早的辍学。吴桃美还是比较幸运的,她父母宁愿自己多吃一些苦,也没有让她半途辍学。

        不过命运似乎有些弄人,平时成绩出色的吴桃美考运却不佳,恰好在高考当天中暑了,以至于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根本没有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

        八十年代初的高考,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以1981年为例,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260万,而实际录取人数仅为28万,平均录取率只有11%。

        即使这个录取率其实也是严重偏高的,因为大部分地区为了控制考生数量,会在高考之前举行一场预考。许多地方通过预考,会直接刷掉一半以上的报考生,这些人连报名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说八十年代初的高考真的是难如登天,而同样的农门子弟如果能考上大学,不管是重点大学、普通大学、还是专科院校,都相当于是完成了鲤鱼跃龙门的壮举。

        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以粮食关系为例,城市居民每月都可以定额去粮站购买低价口粮。

        但农村人的所有口粮,需要自己从田地里种出来。而种出来的粮食,只有在完成国家的统购派收任务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才是自己的。

        后世有一个名词叫做“工农业剪刀差”,中国的广大农民实际上牺牲了自己的大量利益,来帮助国家完成了原始的工业化积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