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解疑惑先生坐讲堂,抗兵役父子…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回:解疑惑先生坐讲堂,抗兵役父子… (2 / 5)
        在这山沟里,因地域偏僻,信息闭塞,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甚少。因此,在读书人的脑海里,什么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等,还是记忆犹新。那里知道,这些称呼早已成了历史的陈迹。

        李四密听见先生这样的抬举,当下激动地不知自己到底是李四还是张三。嘴里顺便又补了两句:“仁义礼智信,信真不信假。温良恭俭让,让利不让本。”从此立下宏志,要向古人学习,头悬梁,锥刺骨,废寝忘食,苦度寒窗。宁可倾家荡产,至少也得中个举人,不中举誓不为人。

        李四密坐下来又仔细一想,头悬梁,锥刺骨,那是治瞌睡病的办法,倒好办。这废寝忘食怎么样才能做到,不妨请教一哈先生。就再一次举手请教。

        严先生解释说:“废寝者,就是顾不上睡觉,忘食者,就是连吃饭都忘记了,说明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再说那刘三鬼,虽然前面挨了板子,但听了先生如此的解释,还要提问质疑。就站了起来说:“前些年把人饿得瞌睡都睡不醒,只要醒着,就想的是吃点东西,那里还能忘掉。”

        先生解释道:“书上说的都是平常情况,前几年那是出奇的灾荒,不是正常情况。”大家心想,这地方不正常的情况多,正常的情况少。

        严先生继续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你们都经历了灾荒,到底得到了些啥教训,谁能说一哈听听。”

        小一点的学生听不懂,啥叫个教训,就问大点的学生,大点的就小声解释说:“先生问你们在灾荒中,记住了些啥?”

        龚三辩听了,立即举手说:“苦苣菜,榆树钱,槐树花好吃,这我都记着呢,估计一辈子都忘不掉。”先生笑着说:“赶紧坐下,听我给你们讲。”

        严先生说:“今天开学,首先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人类的需求和向往,怎么样的状况才能算得上是富强。为啥要念书,这是你们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懂得的道理,不然的话,以后就把书念到肚子里面去了,弄不好还会误入歧途。”

        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种需求,那是天性所致。要满足这些需求,两种食粮必不可少。一种是物质食粮,一种是精神食粮。

        这人要活着,就得吃饭,穿衣,还要有个住处,平时还得活动,这就叫衣食住行。穿衣是为了避寒遮羞。吃饭是为了滋养精气神,饱充饥肠,维持生存。安居才能休养心神,充实精力。行者就是为衣食住而劳作。这叫物质食粮,是生存必需的条件。

        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只能算是饱食终日,不思饥寒。还得有语言和文字,没有语言和文字,人们之间就无法往来,也没有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这就是精神食粮。念书就是要获取精神食粮。

        一个人要适应社会化的生活,首先是从语言开始的,那是人类的智慧。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交流的必不可缺少的,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步。仅有语言还不够,还需要文字,这简单的点横竖撇捺,起初可能是符号,图形和一些象形的标志,经过古圣先贤的创造,后来逐步形成了文字。有了文字,才会有我们今天要念的书。

        严先生讲到这里,然后再问大家:“你们说,要是人不会说话,会是个啥样子。”龚三辩连手都没有举就随口说:“那就是哑巴。”刘三鬼说:“猪狗鸡,羊牲口都不会说话。”新学生都就笑了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