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回:师兄弟相遇叙旧情,店主人闻风… (3 / 5)
道老爷一听就问:“是不是西街典当铺里的主人家。”应娃回答说:“就是的。”道老爷一听都是熟人,现成的木材正好也放在这里,也省了好多事,便说好。两人就直奔着吴家的店铺来了。
说起吴家,有言道:吴家不是天上口,此姓只有天上有,本是兵营一小卒,只因火旺打断手。这吴先生,在同辈排行老五。祖上据考是庆阳板桥吴家堡人,家族人丁兴旺,后代子孙分支繁多,世代以农耕为主业,也有从商、兵役及其他手艺的不在话下。
为了谋生,祖辈逐步向周围地方迁移,有的分支从北边向靖远、宛川河一带迁移,也有从南向关川河移居。南边先移居平凉吴寨村,后在庄浪卧龙镇,还设立宗庙,后代迁移至通渭碧玉丁家河,亲房另居住一块地场名号丁店村。
不知过了几世几代之后,到吴先生爷爷辈,便移居到会宁一个沟坡上,开垦了大片土地,建了庄院,这道沟便取名为吴家沟。到了吴先生这一代,随着家族人口增多,挤在一块贫瘠土地上不便营生,加上会宁这地方多旱少雨,生存在那地方的人们,时常被缺水所困扰。吴先生便沿着关川河来到这内官地方,起初做账房先生,后来就在内官街上,买了个店铺经营起来。
这吴先生本是专门从事账房行当,计账衡量是一把好手,那算盘珠子拨得噼里啪啦。因长期在集市上营生,为买卖双方计价算账,慢慢也从事了牙商行当,辩物识货很是在行,撮合生意,捏价尺码还算公道,所有做买卖人都比较放心。
且说那吴先生在集市上忙乎了大半天,刚进了店铺坐下,准备歇息一下,就听见外面有人叫门。开门看时,道木匠和黄应娃已到门口,一见都是熟人,随让进店铺就坐,相互客套一番,便问及来由。
道木匠随口说道:“无事不登三宝殿,来了就要麻烦一下先生,随即把要买些木材用料的事说了。”吴先生一听就知道,是应娃找来的买主。就说:“咱们都是知根底的熟人,有事就直接说。”应娃说:“先让道老爷看看,我寄存在这里的各种木料,使得使不得,如果合适,就依着行情给明着估个价。”
吴先生就从一沓子账本子中翻出了账单,领着两人到库房,对着单子,指着货物看了个仔细。道老爷看了木料,觉得都能用上,就叫吴家的给衡量个价码。
吴家的早就把这账单算好了,只是放在这里准备着,只要有人要买,就带话叫黄应娃来做主。就把账单交于双方仔细看过,两人仔细看了一阵,双方都觉得满意,三言两语就把生意谈稳当了。
黄应娃随后就问:“这抽头是多少?”吴家的回答说:“你们看着办就是了。”道木匠随后又将雇佣些劳力、物色着请一两个塾师之事,托付了半天,吴先生也爽快地应承了。
事情办妥,道老爷和应娃刚起身准备出门,又有人到门前叫门。吴先生开门看时,原来是歇马店李家河湾的主人,李明达来了。就随口问:“刮了个啥风,把你吹到这里来了。”李明达笑着说:“一股刺骨风把我吹得腿子疼,走不动了,不妨在你这里避一下,暖和一阵。”
李明达自前些日,派佣人与庄上人说了建私塾,让各家出点劳力的事,呕了一肚子的闷气。便下决心要在集市上,雇佣些强壮的劳力,这才跑到内官市场,找账房先生给操心一下,正巧就遇上了道老爷。
大家稍微寒暄几句,相互就知道,都是为建私塾而来。李明达心里在想,看来我和道老爷两人不但想到一起,而且碰到一个门上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许这是符合天意的事,便直接说了来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