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水土不服,矫世变俗 (1 / 1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5章 水土不服,矫世变俗 (1 / 15)
        大明立国二百余年,机体不可避免地日益臃肿庞大,官僚系统尤为显著。

        但与之相应地,朝廷对官员的考核,亦是日趋严格——至少在制度上是这样拟定的。

        明初定制,京官考察,即行黜陟于考满之时。

        也就是不定期考察。

        皇帝遇到事情,想起来就查一查,看看下面瞒自己狠不狠。

        到了天顺八年,也就是建国近百年时,京察终于形成了定制——“每十年一次举行,不拘见任、带俸、丁忧、公差、养病、省祭等项,俱公同本衙门堂上官考察。”

        而到了弘治十七年。

        在吏部郎中黄宝、吏部尚书林瀚、吏科给事中许天赐等人的不断上奏下,京察改为了六年一次——“令两京吏部各会同都察院并各衙门堂上官从公考察,今后每六年一次,著为令。”

        而到了正德以后,六年一次也嫌久。

        又诞生了所谓的闰察——也就是六年一次之外,额外视情况临时增察。

        譬如高拱掌内阁之后,没到大察的年节,又想犁一遍官场,便借风霾以行闰察。

        而除了按年的京官大察之外,吏部亦有针对官员为官年限的考核。

        为官满三年一次,各综其属三年内功过状注考,汇送覆核以定黜陟。

        二者方式都大同小异,五品及以下,吏部会同都察院及各堂上掌印官会同考察,四品以上,则由皇帝亲自决定去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