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六章 围棋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八六章 围棋 (1 / 3)
        设想这样的情形,用普通的加法来作为“典型任务”,让一个人与计算机来完成同样的计算工作,统计双方的用时,再代入“人脑等效算力=计算机算力人类用时计算机用时”的公式中,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甚至于,考虑到算力的单位,本来就是“每秒完成多少次(特定)计算”,那么连代入公式这一步都可以省略。

        单看人类的计算能力,一个人,每秒钟能做多少次加法呢;

        一次,两次,还是五次,十次,每秒做十次加法已很不可思议,然而换算为flops,却连10都还不够。

        以加法为标尺,一个人的等效算力还不到1flops,这结论显然是荒谬的。

        倘若将加法换成更复杂的运算,譬如数组排序、或者解二次方程,将算法所需的算力(这容易获得)视为人脑的等效算力,则数字会好看得多,但,终究也不会超越10~100flops的理论极限。

        单纯用来计算,一百四十亿神经元的人脑,表现还不如早期单片机,这是事实。

        那么也就意味着,倘若某种任务,并不能完全发挥出人脑的能力,即便计算机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也能统计出算力,对于衡量人脑的等效算力,也仍然是不适用的。

        围棋,表面上是对弈、而非计算,但稍加思考也不难明白,一个人的棋力之高低,显然与大脑的计算、逻辑、记忆等特质密切相关,那么这种任务,是否高度契合于人脑的思维模式,是否足以让人脑发挥出全部的理论能力,就非常可疑。

        不仅如此,也很容易想明白,用围棋、或其他棋类的能力来衡量人脑的算力,所得结果几乎必定是偏低的。

        原因很简单,人脑,和计算机不一样,绝非天生就是用来做计算的东西。

        人脑的信息获取、加工、运用,其机制与今天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差异很大,用棋类对弈的表现来衡量其能力,固然比简单粗暴的数学计算要好一些,却还是与人脑的思维模式差异很大,用ai算力当做等效算力,这一点都不合理。

        那么结论就是,人脑的能力,尚未可知,但必定比目前的1更大。

        之所以无法测得准确值,根本原因,在于围棋这样的博弈过程,是人脑在漫长演化过程中所要应对之局面的高度抽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