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二章 基地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八二章 基地 (2 / 3)
        人的血肉之躯,不论在外太空、还是在月球表面的极端环境中,都根本无法生存,为此而必须配置一整套庞大、复杂而容易出岔的支持系统。

        如果建设有人常驻的月球基地,可想而知,单只维持宇航员生存这一项,就会占用大量宝贵空间,并消耗从氧气到电力在内的大量资源,而所得的,又简直寥寥,还要应付可能出现的个体心理问题。

        一旦一切都无人化,需要关注的,就只有“保障通讯畅通”这类容易处理的技术细节。

        西历1518年冬,初具规模的月球工程基地,开始派出勘探车,配合卫星,在基地周边开展资源侦测工作。

        按盖亚净土的一揽子规划,月球基地的建设,大概会花费十到二十年时间。

        建设的目标,是能够在没有外来能源、资源支持的情况下,独立向太阳系内层空间投送载荷,进而支持近日轨道太空城的建造。

        至于具体的投送策略,发射火箭,只是一种备选项,首选的则是电磁加速器。

        电磁加速器,在航天领域并非什么新概念,早在人类使用火箭探索太空之初,受制于火箭的载荷/燃料比,就有人提出过这样一种设想。

        化学火箭,利用自身所携带的燃料,向后喷射火焰,推动箭体向前运动,这样一种推进方式,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加速燃料”上,道理十分浅显,对火箭而言却是必须承受的代价,效率自然不可能高。

        而电磁加速器,则是用近似电磁炮的设施,“静态”的加速载荷,让载荷在具有一定初始速度后离开设施,直接飞向太空。

        由于被加速的,只有载荷、没有燃料,这一推进方式的理论效率更高。

        虽然很早就有类似设想,在诸多科幻作品里,也多见描写,人类直到今天也没有实现,甚至没有展开实打实的探索。

        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将电磁加速器想象成一门电磁炮,则载荷在脱离设施后,就必然会直面大气阻碍与摩擦升温的无法逾越之难题,轻则绝热成本暴增,重则因“炮口激波”而直接让载荷解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