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四二章 智力 (1 / 3) 
        
        迄今为止,围绕人类意识、智力的研究,仍然无法确切的指出,人的认知能力究竟是怎样实现的,自我意识的产生,乃至于智力的表达,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微观过程在发挥作用,进而,更无法阐明智力水平高下的由来。
        至多只能通过观察、测量与分析,尝试度量一个人的智力。
        说来讽刺,人,区别于一切自然界之物质,也区别于其他任何生命形态的本质特征,正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智慧,然而这特性,却又是那样的不可捉摸,那样的难易度量。
        &,是通行于旧时代的智力度量体系,只是一种建立在莫须有之假设上的“百分比模型”。
        撇开其主观性、模糊性与不稳定性等诸多缺陷,其最大的弊端,在于iq只是一种“百分比”,原则上只能表征同一时代、同一测试体系的被测者之智力高下,只能横向比较,而无法纵向比较。
        从这一角度,iq的高低,并无法反映不同时代之人的智力高下。
        但,不管这一体系有多少缺陷,作为人类智力水平的粗略度量工具,仍尚堪一用,也正是这样的体系,让方然意识到:
        自己与那些顶尖科研人才,科学家,学者,有多么巨大的差距。
        但事实就只是这样而已吗。
        &,四十年来,先后也测试过很多次,数值在少年时期一直上涨、在成年后趋于稳定,和大多数测试者的趋势一模一样,且显著的低于人类中的顶尖人物,那些iq动辄140以上、甚至更高的精英。
        但话说回来,倘若iq真能决定智力的高下;
        为什么成为管理员的,是自己,和一些智力未必顶尖的同行,而不是治下科研机构里,那些iq超高的科学家。
        倘若是因为“术业有专攻”,研究自然科学领域的天才们,无缘参与竞争。
        那么如果从一开始,选择同样的路,自己,又能否做的和那些iq超高的天才们一样好,甚至……甚至做的比他们更好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