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分沉溺于自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别过分沉溺于自我
  现在我已经结婚生子了,再回过头来看当初的经历,尤其是情感上的波动,会有点“旁观者清”的意味吧。

  上回说到,我入学后很乐观,周围女同学多,以为在这种情况下找对象更容易。然而,没过多久,我才发现,不一定。萌生于个人本能的情愫,容易陷入单相思,容易更敏感于自己的喜好,而忽视别人的感受。

  也就是说,我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得简单了。如今,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多年后,我慢慢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需要先产生好感,或者彼此成了“同道中人”,慢慢建立起友谊,二者之间有了信任,才会有后面关系深化的可能。

  读研时,有个硕士女同学Y,九江人,长得挺漂亮,比较喜欢二次元的东西,跟几个室友同学经常在一块,人缘也不错。

  当时我对她格外好看的容貌有所注意,也多次发过几个比较礼貌的问候信息,但她不是很积极,我也就没有再去主动。

  三年读研期间,我与Y之间几乎就是同在一个堂课上听课的同学,平常没什么交集,成了在学校里走路遇到了也不会互相打招呼的那种。我还多次在心里纳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后来硕士毕业了,巧合的是,我俩都去应聘了同一家单位。在笔试那天,我正答题,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了Y坐在离我比较远的位置上,也在埋头考试。

  到了复试当天,一大清早,我去应聘单位的楼下便利店买东西,一进门就看到了Y,她在那家便利店买了早点在吃。于是,她似乎老朋友相遇一样地跟我打招呼,我也随即对她表达问候。

  再之后,我与Y共同进入了我们硕士毕业后的第一家单位,而且还被领导分在了同一个部门,甚至工位还互坐对面。

  当时,我俩上班互相打趣的一句话是,从“同学”变为了“同事”。实际上,这不只是一个字的区别。如今我已经从那家单位离职了,她还在那里工作。在我与Y做同事的两年中,我们保持了同学、同事的良好关系,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过互相帮助,也延续了曾经在工作战线上共同奋斗的朋友关系。

  从“同学”变为“同事”的故事,让我懂得,关系的交往,有时候也要看天意安排,但更多的是摆正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别过多地强调自己的需求,别过多地纠结于对别人情感的索取。

  当自己摆正心态了,自然而然地去打交道,自认而然地建立信任,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朋友或是恋人。不能急,在很多方面模糊的生活中,除了情感需求,更要考虑一下多方面的东西,比如学业、事业,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新笔趣阁阅读网址:wap.xinbiqug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